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新乡 > 旅游景点 > 正文

新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发布日期:2016/10/10 10:28:16 浏览:541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二、历史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弦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明清以来,在黄河南北有大小十几个大平调班社,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菏泽县成立了双盛社,随后又有东明县东明集的发深班、曹县的袁豁子班,菏泽县龙宝田的德盛班等大平调班社。这些班社在常年的演出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花脸岳秀海、张金臣、旦角郭文荣、小生张合义、黑脸张文祥、红脸郭盛高、彭盛江等。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据统计约有六百余出,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二百余出,其内容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包公案》等小说,多以黑脸、红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常演剧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三传令》、《火龙阵》等。

三、艺术特色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主要伴奏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梆、大号等。在大平调的脚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气势恢弘,场面宏大,唱做念打并重,粗犷豪放,刚中带柔。

四、现状

大平调在河南地方音乐、戏曲历史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引起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戏剧市场的滑坡,大平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群体日渐萎缩,剧团生存和演出条件恶劣,缺乏后继的表演人才,目前这一古老剧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新乡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相关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 马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围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