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新乡 > 企业单位 > 正文

“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

发布日期:2019/5/15 18:25:20 浏览:376

来源时间为:2019-05-15

日前,记者来到天长市,看见绿油油的小麦正在拔节,成片的稻田秧苗泛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乡村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走进这鸟语花香的美丽乡村,看着村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感到文明乡风扑面而来。天长市在农村广泛选树新乡贤,以乡贤文化滋润文明乡风。截至目前,该市已成立乡贤理事会174个,共有180人获得“最美乡贤”荣誉称号。

讲奉献调纠纷为民服务没有终点

在天长市郑集镇,戴以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40多年的党龄,干了近20年的村支书。他为人和蔼、处事公道,助人为乐、热心奉献,自2002年退休后,村民们遇到什么麻烦事,还是习惯找他来解决。

1998年3月,戴以成在郑集镇船塘村做村支部书记时,注册成立天长双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木制画架、画箱、画板等系列美术用品,并出口到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当下,郑集镇正以此为基础,倾力打造“文化小镇”,招商也只招文化企业进驻。2005年,戴以成以返聘的身份,回到公司管理后勤。每天早上,他端着茶杯,在公司到处走走看看,哪些路面破了要修、食堂饭菜好不好、职工家里有啥难事,他认真听、仔细记,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时刻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着想。公司从当初的几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600余人,90是当地村民,乡亲们不用出远门就能打工挣钱。

“吃水不忘挖井人,企业20年来的发展,离不开职工和周边群众的支持。”戴以成说,每年公司做预算,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帮扶困难职工和其他贫困群众,20年来公司累计捐资近百万元。

戴以成人缘好、威望高,村民有什么矛盾纠纷,都少不了他出面协调。去年,该市要在船塘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约6000亩。中标单位在施工中有哪些做得不到位,他便一一指出;个别村民认为租金少,不愿流转土地,他上门耐心讲解。“取直平整土地,小田变大田。少了田埂,增加了面积,这样才能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大家的收入才会跟着提高。”戴以成一番劝说,几户犹豫的村民,很快明白了道理,办好了流转手续。

类似的事,戴以成不知道办了多少。3年前,两家村民为门前建水泥地坪争吵起来,派出所也闻讯出警。原来,他们是邻居,一家是瓦匠,曾给另一家修房子,但这家认为房子没修好就不给钱,两家因此形成积怨。这次瓦匠家修地坪,另一家就是不同意。警察看到这情形,觉得不好处理。正巧,那天戴以成从这里路过。正在现场调解纠纷的警察说:“老支书来了,这事就好办了。”戴以成问清楚争吵的原因后,当场劝导双方各让一步。“先把地坪修好,然后让瓦匠重新维修邻居的房子,保证质量,邻居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戴以成几句话,两家人都服气,一场纠纷轻松化解。有人问今年71岁的戴以成:“你为村民无偿做好事,能做多久呢?”他总是笑着回答:“我为大伙做点小事不值一提,服务村民没有终点,能做多久就做多久!”

献爱心敬老人创业有成回报家乡

10多年前,天长市仁和集镇雷庄村村民景卫东,来到邻近的江苏扬州市做生意。事业初成后,景卫东看到家乡架电线、修村路、挖当家塘苦无资金,父老乡亲患了重病无钱救治,他萌生一个想法:组建爱心协会,捐助村里公益事业和救助村民急难之需。

“当时,我把想法和几个外出经商的老乡一说,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加。”2015年10月,景卫东牵头成立雷庄村博爱公益协会,并自任会长。协会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目前近200人,他们当中有老板、教师、村民等,大家抱成一团,热心扶贫济困、支持家乡发展。

26岁的村民冯成,自幼身患脊柱侧弯,多年来四处求医,花费30多万元。“小时候给她看病,北京南京的医院都去过,去年听说成都有家医院专治这种病,我们就前去治疗。”妈妈佟仁华说,住院期间,家乡有人给我们送来6万多元善款,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是雷庄村公益协会捐助的。“他们对我家的帮助,真比亲戚还亲哪!”母女俩感激不尽。

“我们在外辛苦打拼,很多人赚了钱就回来盖新房。但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应帮帮那些困难的村民。”景卫东说,这几年,他们资助过贫困学子读书,为患有大病重病的人捐资,帮无事可干的老乡安排工作,每年还给村中90岁以上的老人发压岁钱。

如今,孝亲爱老的风气在雷庄村盛行,该村已成了全市闻名的“孝亲模范村”。近两年,景卫东也获得“天长好人”“天长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得知村里有事,或村民有特殊困难,我就会在朋友圈、微信群发信息,会员们看到后,人人踊跃伸出援手。”在景卫东和爱心协会的带动下,邻镇的村庄也成立公益互助组织,开始义务帮助有困难的村民。今年46岁的景卫东和他的伙伴们,不但为村里的老弱病残群体排忧解难,还为家乡修路、教育、扶贫等出钱出力,致富不忘乡邻,引领崇德向善的好乡风。

带头干共致富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蔬菜大棚、玻璃温室、樱桃园……占地1500多亩的“光华现代农业园”坐落在天长市杨村镇光华村,是一家省级农业示范园。记者走进园内,看到贫困户孙良成挎着小篮,正忙着采摘红彤彤的樱桃。

“我在这里干了好几年,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像我这样的村民有七八十人,都在这里做田间管理。”孙老汉60多岁,年龄大又没技术,不能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家又能赚钱,一举两得。

农业园负责人高在祥以前在市里办企业生产箱包,是村里致富带头人。2013年,他返乡创业,从家庭农场和果园合作社起步,逐渐扩大规模。“园里现有蔬菜瓜果30多种,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菜品上市。高峰期,我们用工达100多人,至少带动50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高在祥说,不能让老乡们在小康路上掉队,农业园通过土地流转、集体分红、劳动就业等方式,让全村4000多人受益。目前,光华村拿出100万元入股园区,每年分红不低于10万元。

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文明也要提升。在高在祥的倡议下,光华村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村中老党员、老教师等积极参加。他们走村串户,倡导文明新风,破除不良陋习,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教育村民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同样,在该市大通镇街南村,农民演员吴志明参与创作小品《收礼》,经常下乡演出,发挥移风易俗的教育引导作用。前些年,当地村民办红白喜事,份子钱水涨船高,每家借着各种名目收礼金,唯恐自己家吃了亏,于是酒宴风愈演愈烈,人情债越来越重。

“那时,家家都会办孩子满月酒、百日宴、升学宴等,乔迁新居、婚丧嫁娶、当兵入伍等都要请客送礼,渐渐养成攀比摆阔的坏风气。人情变成了负担,有人一年仅随礼就要花费两三万元,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吴志明说,小品把众人收礼的心态表现出来,让观众在笑声中明白靠收礼发不了财,办酒席还造成铺张浪费。小品《收礼》从2015年演到现在,从本市本镇演到外省外地,不仅在滁州市文艺调演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在移风易俗中也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如今,农村节俭风气好多了,村民们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日子越过越红火。”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雪余告诉记者,吴志明是镇里的文化志愿者之一,他们还编排出《好婆媳》《寻找最美环卫工》等节目,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深受群众欢迎。(记者孙海涛)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