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8-21
()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的主营业务本报告期,公司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新型绝缘材料为基础,重点发展光学膜材料、电子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发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消费电子、光电显示、电工电器、通信网络等领域。(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公司采用“集团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基地化运营”的管理模式,集团设立三大中心(技术中心、管理中心、财务中心),着力于战略引领、资源配置、技术研发、薪酬设计、绩效考核、风险管控、资本运作的统筹管理。公司全面推行“基地化”自主运营模式,以五大基地公司(四川绵阳、江苏海安、山东东营、河南新乡、四川成都)为运营主体,授予各基地公司销售、技术、制造、采购、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自主经营权,以净利润为导向,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经营策略。1、采购模式公司一贯秉承QCDS指标原则,积极拓展物料采购渠道,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公司的大宗物料采购策略由集团战略管理部统筹规划,生产设备由集团工程部统一招标订购,生产性原材料、辅料备件、办公劳保用品等均由各基地的供应链管理部自主采购。在日常采购业务中,公司严格按照供应商开发、供应商管理、采购业务三权分离的模式,搭建起了高效、便捷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系统。2、生产模式从产业链的位置来看,公司处于大型石化企业与终端品牌制造商的中间环节,产品均为满足特定用途的功能性原材料。因此,公司主要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制造部门结合设备性能参数和客户预订单的情况,根据销售需求量来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和排产计划,调配资源组织生产、办理检验后入库,以实现产量和销量的平衡。3、销售模式(1)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公司以直销为主导,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80以上。直销模式是通过公司营销人员销售至终端客户群,可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经销模式是通过各地分销商开发和服务中小型客户,不断扩大营销服务网络。(2)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公司以内销为主导,占公司整体销售额的90以上。内销业务由各基地公司营销部门推广销售至国内品牌厂家,公司另设一家全资孙公司-东材成都国贸,主营进出口业务,统筹公司在海外市场的商务洽谈和销售业务。本报告期,公司进一步深化全球业务战略布局,着力提升海外业务占比,境外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提升至7.67,创历年最高水平。(3)强化大客户营销策略:公司根据客户对经营业绩的贡献能力,并结合其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对下游客户进行信用分级管理,强化大客户营销策略。各基地公司均委派销售专员负责大客户的销售业务,深入了解其发展需求,资源配置给予倾斜,尽可能为其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标杆客户,进而形成长期稳定的行业竞争优势。(三)行业情况说明公司依托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新型绝缘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制造经验和稳定的客户资源,为轨道交通、工业电机、家用电器等领域提供了安全环保的绝缘材料解决方案。经过多年深耕,公司生产的电工绝缘材料技术指标优良、产品性能稳定,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可,已成为国内品种最齐全的电工绝缘材料制造厂商。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打破传统资源环境的约束,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使命。自“十四五”以来,在双碳目标的战略引领下,我国加快实施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战略,新能源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且伴随着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和上游供应端的配套升级,进而持续带动了上游化工原材料的市场化需求。为抢抓能源转型的发展机遇,公司以电工绝缘材料的技术储备和制造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配套优势,跟随战略客户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快速切入了高速高效的新能源发展赛道。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广泛应用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成为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1、新能源行业在发电端,公司生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背板基膜、特种环氧树脂等产品,是高性能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的核心原材料,其市场需求量与光伏、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紧密相关。自“十四五”以来,可再生能源作为中国发电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8.00,其中,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02亿千瓦,风电新增装机0.26亿千瓦。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3.8。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从“政策驱动”进入“平价时代”,下游终端厂商的降本提效需求更加迫切,持续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进一步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升级。在输电端,公司生产的电工聚丙烯薄膜、大尺寸绝缘结构件及制品等产品,是特高压用薄膜电容器、柔性直流/交流输电、电力变压器的关键原材料,其市场需求量与特高压建设的开工数量紧密相关。在我国,电力能源呈逆向分布,能源中心的地理位置距离负荷重心较远,东西部电力资源分布不均,特高压电网作为跨区域输电的重要载体,不仅能有力推动西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外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中东部地区接受外输电比例,有效解决发电端的传输消纳和用户端的空间错配等问题,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回顾2024年上半年,国家电网进一步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加大电网投资力度,1-6月电网建设投资达2,540亿元,同比增长23.7。2024年5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年内开工陕北-安徽、蒙西-京津冀、甘肃-浙江3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阿坝-成都东、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2条特高压交流工程,随着相关设备招标采购工作的陆续启动,下游市场的整体需求稳定向好。在用电端,公司生产的超薄型电子聚丙烯薄膜、金属化聚丙烯薄膜、复合材料等产品,是薄膜电容器、新能源驱动电机的重要原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逆变器、车载充电器、驱动电机以及配套充电桩等核心零部件。近年来,在产业扶持政策的拉动下,国内汽车制造商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制造,“三电”核心技术日渐成熟,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在国家促消费政策及车企优惠促销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汽车产业保持恢复式增长,产销量分别完成了1,389.1万辆和1,40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其中,新能源汽车延续高速发展态势,产销量分别达到了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0。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2,这预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正式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正加快完善充换电、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推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的深度融合,构建交通运输体系和城市智能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的逆势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的新进入者和跨界资本,加之传统厂商的大规模投资扩产,导致产业链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技术淘汰升级,特别是多晶硅、光伏组件、基础环氧树脂等细分产品的价格明显下跌,盈利水平有所下滑。作为国内首批涉足晶硅太阳能电池背板基膜、电工/电子聚丙烯薄膜的厂商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无氟、高透光率、抗紫外、耐水解聚酯薄膜技术,超薄型电子聚丙烯薄膜技术,制造工艺成熟,产品性能稳定,与国内的主流光伏背板、薄膜电容器制造厂商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本报告期,面对产业链利润空间下滑、进出口贸易壁垒升级、双玻组件市场占有率提升的不利影响,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升差异化品种和出口订单的销售占比,在产能持续扩张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较高的设备开工率和合理的盈利水平,有效对冲了本轮产业周期所带来的部分经营压力,表现出一定的经济韧性。未来,公司将密切关注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深度挖掘XBC光伏电池、海上直驱风电机组等新一代技术路线的配套需求,同时,加快特种环氧树脂、氢能源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下游客户认证进程,不断拓宽新能源材料的应用领域,提升传统优势领域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领先地位。2、光学膜行业公司应用于光学膜行业的主要产品为光学级聚酯基膜,是光电产业链前端最重要的战略性材料之一,其市场需求量与终端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出货量密切相关。光学级聚酯基膜需满足高透光率、低粗糙度、高平整度、高表观质量等特殊性能,对光学性能稳定性、关键装备精密度的要求极高,且下游客户群对供应商的认证标准高、周期长,是聚酯薄膜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领域。本报告期,在品牌降价促销、经济企稳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品牌厂商的库存消纳已初显成效,消费潜力得到逐步释放,终端电子产品市场总体恢复向好。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963亿台,同比增长10.0,全球PC出货量为5,720万台,同比增长3.2;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88亿台,同比增长12.0,全球PC出货量为6,280万台,同比增长3.4。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家居、穿戴设备、车载交互式屏幕等生成式AI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AI大模型与电子终端结合的趋势已日渐明朗,电子消费品正迎来新一轮的换机需求和产品迭代。以AI智能手机为例,作为用户规模最大、便携性强、开发者社区完善的移动终端,其承载着AI技术普惠、解决用户痛点的重要使命,未来几年的市场预期十分乐观。根据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的5,到2028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54,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3。从产业链格局来看,在国内市场需求强劲、人才梯队健全等优势的驱动下,海外产能纷纷向大陆转移,加之国内厂商密集投放产能,我国触控模组、LCD/OLED显示面板、MLCC陶瓷电容器等光电产业的产能规模迅速扩大,自主核心技术和全球产业话语权也快速提升。但作为其核心原材料,我国光学级聚酯基膜的产能结构分化严重,常规品种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中高端系列基本为垄断性生产,长期依赖于日本(东丽、三菱、东洋纺)、韩国(SKC、科隆)等海外品牌进口,进而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压缩产品的盈利空间。目前,在全球金融局势严峻和“经济内循环”的叠加效应下,为打破海外基础原材料的技术垄断,光电企业正积极寻找优质的国产配套供应商,以实现关键性原材料的本土化采购,为我国光学膜制造企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渠道和品牌的积累由量变进入质变阶段。近几年,公司先后投资建设“年产2万吨MLCC及PCB用高性能聚酯基膜项目”、“年产2万吨新型显示技术用光学级聚酯基膜项目”、“年产25000吨偏光片用光学级聚酯基膜项目”等多条生产线,旨在完善光学膜板块的产业化布局,提升公司在中高端领域的综合配套能力;并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依托技术创新成功布局汽车装饰、通讯网络等新兴应用领域,偏光片用离型膜基膜、MLCC离型基膜、汽车用功能膜等差异化产品持续上量。未来,随着新建产能的陆续释放,光学膜的产能规模将快速扩张,品种结构和产业链体系日趋完善,公司将加快整合市场优势资源,加快新技术、新应用场景的研发布局和市场开